Skip to content

去日留痕

莫娜. 哈透姆

去日留痕

2018年9月7日-11月17日

日期

2018年9月7日-11月17日

地点

White Cube Hong Kong

香港中环干诺道中50号

「哈透姆沒有刻意構建形式和內容的結構,她串聯這兩個元素,但又使之互相抗衡,從而製造一個充斥曖昧、二元、矛盾和幽默的空間,貫徹其一向的創作風格。」

— Michelle White

香港白立方隆重呈獻莫娜.哈透姆於香港的首次個展「去日留痕」,展出其大型裝置、雕塑和紙本作品。哈透姆的創作多交織於平淡的日常生活和素來動盪的世界之龐雜處境,透過視覺和物質的魅惑過程,營造令人難以舒懷的不安感。哈透姆讓觀者直接體驗現象學,尋常的工業物料和生活小物在她的處理下均轉化成有力的暗號,傳遞著情感和主題性的力量。其寂靜且令人不安的裝置《去日留痕》(2016--18)從「第十屆廣島藝術獎得獎紀念展



的作品中演變而成,當中的餐桌、數組椅子、麵粉棒、圓凳和舊式玩具貨車等尋常的木製家具和生活小物,悉數被細鐵絲網覆蓋。強勁的熱力透過細鐵絲網把物品燒成又黑又脆的灰燼,僅以鐵線支撐出舊有的形狀,宛如這堆舊物的鬼影,而瀰散地上的灰燼卻又隱射出這道鬼影極有可能會瞬間再次解體,以至煙消雲散。《去日留痕》彷如一個突發的戲劇性災難紀錄,通過熟悉的和象徵性的符號,詰問「家」是甚麼 --「家」不一定是一個有秩序的、令人心安的避風港,也可是一個動盪的、沒有秩序的鬼魅之地。

作品《無題(展示櫃檯)II》(2018)同樣展示這種經由熱力轉換物料的手法,一系列的玻璃瓶被燒熔後隨機倒塌成不同形態,置放於木桌上展示。這無疑令人想起超現實主義中的無形式概念,每個被燒熔的玻璃瓶均展示出奇趣不一且感性的形狀和隙缝,恰如人體的器官和口腔,既誘人探索又拒人於千里之外。其單色裝置《湍流(黑)》(2014),大小不一的閃爍黑色玻璃彈珠在畫廊的地板上被排列成一個完美的圓形,稍微的碰觸都會使這堆極度不穩和滑溜的圓珠群瞬間崩壞。起伏跌宕的珠面折射和模糊了周邊的光線,締造黑洞般寬闊的強大力場,使原本有形的地面片頃刻變得無形。

新雕塑作品《熱點(座)》(2018)是一個置放在具50年代風格的底座上的金屬地球儀,地球儀的版圖則以鮮紅灼熱的霓虹光管勾勒而成。不論是確切地感受到的溫度、聽得到的電路雜音,還是看得到的閃爍霓虹光,都在指示本已危險的世界現今更趨動盪,且終被暴力衝突所卷席。與之相若的另一件新地球儀雕塑,則採用原本用來鞏固大廈石屎結構的螺紋鋼筋作為材料,並以接近地球斜軸的角度斜放於地上。各種不規則的碎石分佈於地球儀的經線上,就像一系列在軌道上旋轉的行星。透過改造戰爭遺留下來的材料(混凝土塊和彎曲的鋼筋塊是在城市拆卸區最常見到的工業材料),作品呈現出一種混亂中的美學,以及修補和重建的可能性。

數件新的紙本作品以非傳統製造痕跡的方式,探索極簡主義的框架,將經濟形式與強調物質的現實結合。作品《繪畫熱度系列》(2016--17)中透過加熱工具將蒼白的線條燒焦到棕色的烘焙羊皮紙上,使之產生負面的色塊的手法正是其中一個例子。在另一組新的大型石版畫中,哈透姆把工業用的床用彈簧從床架中拆卸下來,並直接掉落到石版上。曾經齊整劃一的彈簧因跌撞而被壓縮成不同自然、隨機的形狀,成為了戲劇性的、三維的、單色的、1比1大小的版畫。 同樣,使用六角形浴室地磚創作的《拓印(小便房)》(2017)便用鉛筆拓印了大量的地磚紋理。垂直傾斜的六角紋理就如一個屏障或柵欄,把熱情狂野的筆觸通通封印。

Installation Views

Create an Account

To view available artworks and access prices.

Create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