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lvatore Emblema, Hong Kong (2025)
萨尔瓦托雷·恩布勒马
2025年5月28日-7月5日
“繪畫並非靜止之物;它既非某物的影像,亦非概念。繪畫是動態的。”1
已故意大利藝術家薩爾瓦托雷·恩布勒馬(Salvatore Emblema,1929-2006)的作品靈感源自對光線持續而嚴謹的探索,“透明性”在其作品中被當作重塑繪畫邊界的媒介。恩布勒馬1929年出生於維蘇威火山(Mount Vesuvius)腳下的小鎮泰爾齊尼奧(Terzigno),一生大部分時間於此生活創作,因此他的作品深受意大利南部火山區地貌的啟發。本次展覽展出橫跨藝術家四十年創作生涯的作品,系統性地梳理火山地貌如何影響其作品的物質構成和概念根基,以及他如何不斷深化對場域、物質與繪畫表面的探索。
在意大利拿坡里郊外的鄉野獨自創作,地理的區隔也使恩布勒馬始終與20世紀中葉的主流藝術圈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儘管他的作品與當時盛行於意大利北部、歐美藝術界的多個流派有著某種內在的共鳴——例如貧窮藝術、色域繪畫、大地藝術和極簡主義等,但他始終拒絕被歸入任何流派。恩布勒馬將創作重心放在探索繪畫的感知邊界與物質極限上,指向超越作品,超越畫布界限的空間——正如他所說,“畫布之後”,那個“由光構成”的空間。2
恩布勒馬自1950年代開啟創作之初,便致力於從內部解構圖像,將畫布表面視為承載著內在能動性,並能夠形變和顯影的場域。他最初選用粗紡麻布與原生黃麻畫布創作——採用這些材料最早是出於經濟考量,但藝術家很快便發現了它們的內在特質——並以撕碎的樹葉替代昂貴顏料,在畫布上進行拼貼。隨著創作的發展,他開始運用從周邊環境中提取的天然材料,讓色彩徹底滲透織物的肌理。這些畫布的透光性,為他的藝術探索提供了獨特條件,讓顏料與光線產生獨特的互動作用,呈現物質與光交匯的界面。恩布勒馬所使用的顏料均是由天然有機材料形成,例如火山礫石、氧化金屬及農業廢料等。他將這些材料與透明粘合劑共同研磨,運用類似古龐貝濕壁畫的上色技法繪製在畫布上。到了1969年,他開始嘗試一種名為“detessute”(去織法)的創新技法,通過抽掉織物的紡織線來改變織物結構。1970年的作品Untitled就是這種技法與特殊顏料結合的早期代表作。通過這種技法,透明性因對畫布完整性的刻意削弱而形成,畫布背後的牆面透過織紋得以更加清晰地顯現,成為整體構圖的一部分。
這種對畫面表面的拆解,標誌著藝術家對畫布之外空間的更深入探索,到了1970年代,建築性介入已經成為恩布勒馬藝術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這些作品既被視為獨立的創作,也被視為是其後期繪畫作品的參考原型,以裝置作品Untitled / Ricerca sul paesaggio (1972)為例,這類作品往往採用大型金屬網結構,表面塗覆天然有機顏料,多為紅、藍或白色,自然光線得以穿透其間。與極簡主義對網格形式的極度規整偏好不同,恩布勒馬的裝置作品更著迷於探索具有滲透性與透光可能性的框架結構,以及開放式結構的概念。這種美學理念完整地體現在1978年的作品Untitled中——該作品由兩層重疊的黃麻畫布組成:底層經過抽線處理,並以畫筆染色,在顏料未乾時直接覆上第二層畫布。當更多飛濺狀的顏料被施加在上層畫布時,營造出顏料在表面流動的視覺效果,從而解構了原本規整的網格結構。透過顏料層和重疊的畫布,底層的黃麻纖維隱約可見,與金屬裝置中的鐵絲網格遙相呼應。這種通透的特質,模糊了作品與牆面、材料與主題之間的界限。
這些探索為藝術家在1980年代的繪畫革新奠定了基礎。在當時的藝術界總在質疑繪畫這一媒介的時代意義時,恩布勒馬將創作重心明確轉向具象表現,與早期典型的純抽象風格不同。在1980年創作的作品Untitled中,他對透明性的追求讓位於更濃重、更具勢態繪畫和表現主義特徵的語言——一抹銅綠從厚塗的黑色基底中隱約浮現。然而,恩布勒馬對透明性的探索從未真正終止,創作於1981年的Untitled便敘述著這一點,兩片藍色顏料區域垂掛於重疊的黃麻畫布上,那些被抽線的區域則完全保留未上色的原始質地。
恩布勒馬的繪畫實踐,本質上是對繪畫存在條件的實驗性探索,從他在原生麻布上揮灑的遼闊色域,到對大型展示場域的深刻反思,這些創作實踐都在挑戰著“繪畫究竟能是什麼”的根本問題。他的藝術養分來自三個方面:前衛藝術的革新精神,古代繪畫技法的材料智慧,以及他與家鄉地貌的持續對話。正因如此,這些作品如同對空間的烙印,卻永遠保持開放性,拒絕被簡單的圖像定義所束縛。
1 ‘I Belong To Light’, 恩布勒馬博物館文獻庫(Museo Emblema archive)
2 恩布勒馬與Amnon Barzel 對話,泰爾齊尼奧,2004年8月17日,薩爾瓦托雷·恩布勒馬:透明性,Iemme Edizioni, 拿坡里,2013年,第113頁
Salvatore Emblema
Untitled, 1980
Salvatore Emblema
Untitled, 1980
藝術家介紹

Portrait of Salvatore Emblema.
Courtesy Museo Emblema and Emblema Estate Archive.
薩爾瓦托雷·恩布勒馬(Salvatore Emblema, 1929–2006) 生於義大利泰爾齊尼奧,終生於此地生活與創作。精選個展包括:裝置藝術之家,蘇黎世,瑞士(2023);卡波迪蒙特博物館,那不勒斯,義大利(2022);Madre當代美術館,那不勒斯,義大利(2016);義大利文化中心,紐約(2013);里約國家美術館,里約熱內盧,巴西(2005),巡展至墨西哥財政部信貸公共秘書處博物館(SHCP博物館),墨西哥城(2005);路德維希博物館(Museum Ludwig),科布倫茨,德國(1990);那不勒斯皇宮,那不勒斯,義大利(1985);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鹿特丹,荷蘭(1982);聖馬可美術館,羅馬(1965; 1962; 1954)。精選群展包括:Madre當代美術博物館,那不勒斯,義大利(2021);法國阿米伊當代藝術中心,阿米伊,法國(2016);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伊利諾州,美國;那不勒斯二十世紀博物館,那不勒斯,義大利(2010);格拉西宮,威尼斯,義大利(2009);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2009);藝術之家,慕尼黑,德國(2002);Rabalderhaus Schwaz藝術中心,奧地利(1997);博爾蓋塞美術館,羅馬(1985);第40屆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1982);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1981);第39屆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術館(1980)。
他的作品已被多家知名國際機構納入收藏,包括聖埃默堡,那不勒斯二十世紀博物館,那不勒斯,義大利;Macte基金會,泰爾莫利,義大利;路德維希博物館,科布倫茨,德國;Madre當代美術館,那不勒斯,義大利;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鹿特丹,荷蘭;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伊利諾州,美國;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梵蒂岡博物館,梵蒂岡,羅馬。
Create an Account
To view available artworks and access pr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