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你的言語成了我的語言

薩拉. 莫里斯

你的言語成了我的語言

2018年5月25日-7月7日

日期

2018年5月25日-7月7日

地点

White Cube Hong Kong

香港中环干诺道中50号

香港白立方隆重呈獻薩拉.莫里斯的香港首次個展「你的言語成了我的語言」,展出兩個全新繪畫系列及一部長片《阿布扎比》(2016年)。此次展覽適逢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正舉辦莫里斯的大型回顧展「奥德賽」。

自90年代中期以來,莫里斯一直致力於繪畫和電影創作,探討官僚體制和社會結構問題,從表徵切入,揭示權力架構內裏的暗湧。其非敘事性的影片,可以理解為一種奇幻的地誌。一貫以來,她以齊頭並進的方式創作影片與繪畫,並喻之為「一枚硬幣的兩面」。藝術家通過標誌性的抽象幾何繪畫語言以及洋溢超現實感的影片,描繪被社會力量操控的景象,當中事實和虛構、「真相」與表象之間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

莫里斯的繪畫成為地方的索引,從中卻又可以看到無盡的全球聯繫。畫中的網格是一張超越眼前的景象、不斷向外擴張的網絡。全新的「聲音圖形」繪畫始於藝術家從詹姆斯.卡斯受人熱捧之作《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中精心挑選的一段文本。她請德國詩人、律師和電影製片人亞歷山大.克魯格為她於2017年創作的同名電影中朗讀這段文本,作為哲學論題和醒世警言。她從對話中選取一些段落輸入軟件程式之中,成為繪畫的視覺起點。這些充滿魅力的繪畫由線條、條紋和圓點組成,構建出增長和釋放的立體感,令畫面律動起來,甚至勾起工業景觀的聯想。在這個系列中,意念變成了語言、文字被重新編碼為視覺訊息,而聲音則化成圖像,突顯語言作為一種結構的特質;在今天這個「後真相」時代,這種理解尤具意義。

《阿布扎比》繪畫系列延續莫里斯的獨特創作方式;利用條形碼軟件設計構圖,並融入一系列指涉,包括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地形測繪及地點二維碼等。這些畫作融合阿布扎比的時間和地方能指,並重新配置,令工業產品、標牌和物料表面共冶一爐,散發當地特色-高溫、腎上腺素、壓迫和興奮。一如往常的作品,《阿布扎比》繪畫系列融匯藝術家觀察和接觸的各種元素,建立起城市的虛擬描述。莫里斯並沒有將當地建築物化成抽象的影像,而是運用其屬性,例如透過光線和形態的處理,創作出開放式的作品,彷彿在構建一個大於個別元素的系統。

影片《阿布扎比》(2016年)是古根海姆博物館委約之作;莫里斯以民主的方式處理捕捉到的場景,影片網羅各式各樣的處境,如阿布扎比獵鷹醫院、與已故謝赫扎耶德的前翻譯Zaki Nusseihbeh博士進行的訪探、由札哈‧哈迪德設計的謝赫扎耶德大橋、Um Al Naar煉油廠、利瓦沙漠、來自七十年代城市發展初期的錄像檔案,以及在由Henri Colboc設計的扎耶德體育場舉行的國慶日慶典等。由處境和影像交織而成的城市宣言,暗指當地的歷史、急劇發展和經濟增長,以及它所投射的奇觀和錯覺。莫里斯將影片的焦點放在阿布扎比位處沙漠與大海之間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在社會和政治架構中根深蒂固的階級權力系統,展現「一個在某程度上知道自己在時間上之極限的城市…」。

薩拉.莫里斯,1967年生於英國,現於紐約和倫敦生活和工作。曾參加多項重要展覽,包括第四屆聖達菲雙年展(2001年)、第25屆聖保羅雙年展(2002年)以及倫敦泰特​​三年展「這樣的日子」(2003年)。重要個展包括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奥德賽」(2017年)、赫爾辛基埃斯波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薩拉.莫里斯」(2017年)、維也納藝術館的「瀑布永不中斷」(2016年)、魯汶M博物館的「Astros

Hawk」(2015年)、不萊梅美術館的「植物園」(2013年)、俄亥俄州哥倫布衛克斯那藝術中心的「線上的點」(2012年)、杜塞爾多夫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藝術品收藏館的「大黃蜂」(2010年)、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雙子座盛裝舞步」(2009年)、博洛尼亞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中國9,自由37」(2009年)、慕尼黑倫巴赫之家市立博物館的「1972」和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的「黑色甲殼蟲」(2008年)、鹿特丹博伊曼斯.範伯寧恩美術館的「薩拉.莫里斯」(2006年);巴黎東京宮的「奮進」、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的「拍攝行動中的思想」和漢諾威科斯特納協會藝術博物館的「洛杉磯」(2005年);哥本哈根藝術協會的「薩拉.莫里斯」(2004年)及柏林漢堡車站美術館的「通信」(2001年)。

Installation Views

Create an Account

To view available artworks and access prices.

Create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