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溫故而知新:作品與文獻回顧

溫故而知新:作品與文獻回顧


2018年7月18日-8月25日

日期

2018年7月18日-8月25日

地点

White Cube Hong Kong

香港中环干诺道中50号

白立方畫廊隆重呈現二十五周年紀念展《溫故而知新: 作品與文獻回顧》。是次為香港白立方首次群展,自畫廊豐富的文獻收藏中整理並選取過往未曝光之資料,以其為脈絡呈現含畫作、雕塑、攝影與素描共36件作品,藉此聚焦多年來白立方畫廊於其橫跨三大洲六處空間展史間所累積的寬廣視野。

在這次里程碑式的大展中,圍繞著「記憶膠囊」為中心打造了一個親密的觀展空間,以「記憶」為主題探索其與時間和神話、精神世界、社會歷史與傳記的關係。在地面層展間, 開篇透過時間與神話探見記憶。安東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以 凝鍊生命當下一瞬間的某種身體姿態紀錄情感,如其作品《臀》(2010) 所展現的情緒緊繃與情感張力。弗雷德·托馬塞利與達倫·艾蒙兩位藝術家皆透過繪畫捕捉瞬間──前者在《紐約時報》頭版上進行干預創作,添加抽象、嘲諷,世界共通的圖像,藉以強調全球政治的荒謬,後者的繪畫作品則記錄了藝術家在智利阿他加馬莎沙漠所仰望的繁星夜空的回忆。同 展間作品還包括安塞姆·基弗的雕塑《達芙妮》(2014),哀 悼著希臘神話所傳唱的達芙妮幻化成一顆樹的場面;拉比克·肖作品中的志怪生物形象取自於藝術家在耶羅尼 米斯·波希的《人間樂園》影響下誕生的同名系列作品。

在一樓,「記憶」是某種沉思狀態,透過單色系為主的作品強調引人入勝的材料之美與感知中蘊藏的詩意,如加布里埃爾·奧羅斯科以金色紙板為底仿擬日本傳統繪畫的精緻水彩,或弗吉尼亞·奧弗頓對現成物料之轉換,像是其展出作品將一面刮磨過的金鏡背板照亮,創造出發光般的繪畫表層質 感,藉以暗示記憶經由「使用」被銘刻。瑞秋·尼布的瓷雕,骨白釉色的四肢、植物與球體在其從容的迸發間探索更為激烈的心理狀態。約西亞·邁克爾赫尼三件手工玻璃品,借用了來自賈科莫·巴拉將強勢文化形式轉化為玻璃始終詩意且充滿觸感的物質性。

在二一樓展間作品中,「記憶」是社會調查、政治文化歷史與自傳(甚至是三者合一)的途徑。達米安·奧爾特加與雅克·雷納兩人作品皆由日常工業產品加工轉製,藉由其集體形式表現記憶、行動與時間。雅克·雷納的《綻放》 (2017) 是件涵蓋由 22條水平尺組成作品,擺放於展間角落展現抽象之美;而達米安·奧爾特加以消費性商品內包裝為模的鑄型作品,一直線擺放在地板上,看起來正如同時間軸以物質形式凍結而顯現。類似手法也出現在莫娜·哈透姆的作品中,藉由熟悉的地方與物件探究記憶,如《布哈拉-紅至粉》(2009),選自尚進行中的創作系列,運用藝術家童年生活中常見的手工編織古地毯,製作了一系列淺浮雕世界地圖,陸塊如縫隙或被蛾嚙咬的裂口般, 自表層的堆砌中被切下。

喬治·巴塞利茲與翠西·艾敏作品特別凸顯了更為個人的記憶與主題。喬治·巴塞利茲那暗沉、近乎單色的畫作《下坡》(2017) 呈現藝術家上下顛倒的肢體與雙腿,強化了重力之牽引,並藉由身體的物質衰退表現某種墜落、崩潰之感受。小鳥是艾敏作品中反復出現之素材,象征藝術家自由不羈的另我。

米罗斯拉夫·巴卡在創作中一再以其自身經歷、歷史記憶與物質性為參照,將不起眼的物品轉化為強而有力的記號。作品《2 x 40 x 33 x 20》(2000)由一對中性色絨毛面罩組成,剪了幾刀如眼神下垂,像是無聲的目擊者,而其物質的溫度與特定高度皆直接指涉了藝術家自己的身體。伊黛爾·阿德楠活潑生動的小幅畫作像是栩栩如生的記憶結晶,凝鍊了藝術家幼年成長於貝魯特土地以及其在美國西岸生活多年的回憶。

兩個「記憶膠囊」分別坐落於兩樓層展間的中心,為作品帶來脈絡化之歷史架構。空間內包含一策展區塊,展示物 件、圖像、影片、文檔與短時效印刷物等文獻資料,點出畫廊一路走來的關鍵時刻。舉凡安塞姆·基弗2014年在倫敦皇家 藝術研究院完成的裝置耶利哥高塔的設計模型,拉比克·肖以龍蝦那張牙舞爪、帶著硬殼的螯創作的大型雕塑,或是翠西·艾敏精緻細膩的繡花作品,皆與藝術家手寫筆記、過去展覽的簡 報、邀請函、出版畫冊與照片一同展出。

透過作品與文獻集結,展示了白立方團隊對於藝術創作與展覽製作方法獨特精彩的洞見,也呈現了始創於1993年現在倫敦設有兩處空間、於香港設一處空間的國際畫廊在這二十五年間的深厚積累。

Installation Views

Create an Account

To view available artworks and access prices.

Create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