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負讀•讀負

秦 一峰

負讀•讀負

2019年9月4日-11月16日

日期

2019年9月4日-11月16日

地点

White Cube Hong Kong

香港中环干诺道中50号

香港白立方欣然呈現中國藝術家秦一峰新作展「負讀|讀負」。在藝術家與學者的身份之外,秦一峰亦是一位明式素工家具收藏家。在數十年的收藏歷程中,經由人為、或是自然損毀的明式家具殘件令他產生了極大興趣,因其在某種程度上隱喻著中國傳統精神價值的變遷。以這類殘件作為拍攝對象,秦一峰使用大畫幅照相機創作了一系列負片圖像。

秦一峰生於1961年,成長於上海,並在上海生活工作。他自幼學習書法,書法之精髓——精神修養和形式美學——深刻地影響了他的藝術實踐,此次展出的攝影作品也不例外。同樣地,他職業生涯早期作為一個抽象畫家的研究也顯而易見地體現在負片所固有的平面性特質中。1992年,秦一峰確立了他稱之為「線場」的風格系列,在其中,線條建構出的立方體作為視覺主體,探討線與面之構成、平面與立體的關係,以及繪畫空間的重疊與翻轉。此後,藝術家捨棄了立方體形式,風格漸趨凝練,用色也更為肅靜,在精簡的構圖中創造出關於形式美學、空間關係、以及氛圍的無盡變化。
秦一峰的新作延續了他2017年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個展中的主題,此系列作品以平面手段表現立體器物,並發展了特有的藝術語言。通過創造性地解構攝影負片,以及它的黑/白反轉特性,秦一峰試圖達到他所稱道的「起死回生」之效果。在他的圖像中,線條創造了空間、分割圖片的平面,背景與物體之間的空間感從而被壓縮。
在創作過程中,秦一峰內觀式地與自然對話,在種種天氣狀況下等待最合適的自然光線條件進行拍攝。每一件作品隨後都會根據拍攝時的確切時間和天氣狀況命名。如此一來,秦一峰的作品受到自然法則的約束,正如它們所描繪的明式家具殘件一樣,其經歷幾個世紀之久的木材原料本身也浸潤著多重自然屬性。對秦一峰而言,捕捉圖像的最佳時機在於器物能夠「吞沒它的影子」,製造出光影與器物間的黯淡部分,從而使器物保持獨立可見。
明式素工家具的設計、結構及線條一向被視為其內在精神的體現,秦一峰的圖像既保留了家具殘件原本的線條結構,又記錄了它們殘損後的木紋肌理,這些要素都顯示出家具此前被使用、致損以及自然風化的種種跡象。家具所經受的歷史在他的照片——這些照片被構想為某種歷史索引——中得到確認,每一張照片都是對明式家具之無名創造者的致敬。然而,在暗示毀滅或衰變的同時,這些負片也構建了一個歷史空間,與它們更廣闊的藝術世界語境中堅硬而喧鬧的空間形成了鮮明對照。
儘管秦一峰使用照相機製造圖像,但他製造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照片」。他的照片消除了透視與景深,將近與遠壓縮在同一個灰色的平面上。使用Sinar P2單軌棚用照相機和施耐德鏡頭作為工具,他得以抵禦那些非必要的攝影性效果。利用一種「反技術」之技術,秦一峰使抽象與具象珠聯璧合。與繪畫筆觸不同,單軌棚用照相機排除了任何偶然的效果,讓秦一峰對圖像的控制力遠遠超越了他此前的繪畫實踐,並令他得以持續而深入地觸及抽象與具象交相輝映時所蘊藏的那種詩意。

簡歷

秦一峰,1961年生於青海,1962年起定居上海。1983年畢業於上海工藝美校,1989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現為該校副教授。
重要個展包括2017年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的「秦一峰展」。此外,曾於臺北安卓畫廊(2016)、北京C空間(2014)、上海東廊藝術(2005)、倫敦中國當代畫廊(1999)、北京紅門畫廊 (1997)、上海大學美術學院(1994)等多地舉辦個展。
重要群展包括廣東美術館「復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2017」(2017)、倫敦白立方「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2016)、東京藝術工程「念珠與筆觸」(2003)、維也納藝術家之家「東+西—中國當代藝術展」(2002)、上海美術館「形而上—上海抽象展」(2001)、芝加哥文化中心「上海現代藝術展」(2000)等。
2004年,秦一峰獲第十屆全國美展環境藝術金獎。

Installation Views

Create an Account

To view available artworks and access prices.

Create account